作者| 汤小泉
编辑| 汪戈伐
2月5日,春节后首个工作日,万科被爆出重大人事变动。
据万科内部公告显示,一批具有国企和政府背景的领导人员将全面入驻万科关键部门,包括集团战略投资、财务、法务等核心职能部门,以及北京、华东等重要区域公司。
可以说,这是万科成立近40年来最大规模的管理层改组,这也标志着万科正式全面进入国资管理时代。
在此次人事大调整前,万科已经历了一轮重要的高层变动。
1月27日,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、总裁祝九胜、董秘朱旭等核心高管集体向董事会提交辞呈。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辛杰接任万科董事会主席,同时担任法定代表人。
郁亮虽退居二线,但仍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和执行副总裁职务。值得注意的是,祝九胜因身体原因辞去所有职务后将不再留任,朱旭则因工作调整原因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等职务,但仍负责联系长租公寓事业部。
新任的四名执行副总裁中,除郁亮外,其余三席均由外部人员担任。李锋曾在中洲控股、天健集团等深圳国企担任高管;华翠拥有法学博士学位,曾任茂名市纪委副书记等职务;李刚具有法律背景,曾在深圳公安局任职。此外,原平安集团员工田钧接替朱旭出任董事会秘书。
至此,万科第二十届董事会共10人,除4名独立董事外,内部董事中来自万科团队的仅剩郁亮和职工代表王蕴。
根据万科发布的最新业绩预告,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净利润将亏损约450亿元,较上年同期下降470.0%;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约410亿元,同比下降518.6%;基本每股收益也从上年同期盈利1.03元/股,转为亏损约3.79元/股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万科自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。公司公告显示,造成巨亏的主要原因包括四点:
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和毛利率显著下降,这些项目大部分为2022年前获取的土地,地价获取成本较高,销售情况和毛利率均低于投资预期;二是新增计提信用减值和存货跌价准备;
三是部分非主业财务投资出现亏损;四是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。
在这次的人事变动中,深圳国资方面集体进驻万科,这标志着万科的重整工作正式启动。与海航、安邦等案例相比,万科的工作组完全由深圳市政府主导,成员均来自深圳国有企业。
可以看出,万科基本所有部门都在人员改组:
新任战略投资运营管理部总经理赵正阳,现任深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;新任财务资金管理部总经理肖静华,为深铁集团专家;新任法务部总经理商德良,现任深铁集团专职监事;新任北京区域总经理王智余,为深铁置业副总经理;新任华东区域总经理陈武,为天健兴业房地产总经理。
深圳市国资委负责人表示,截至2024年底,深圳市属国资国企资产超过5万亿元,全年营收超万亿元,有足够能力支持地铁集团通过市场化、法治化手段推动万科稳健发展。
另外,深圳市还将通过直接注资、划拨资产等方式,进一步降低深圳地铁集团资产负债率,增强其流动性。
深圳市住建局已表示将协调处置万科部分闲置存量土地,助力企业盘活资产。广东省住建厅也将继续指导各城市政府加大协调力度,推动企业更多房地产项目进入"白名单"。
同时,深圳地区8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明确表态,将继续通过贷款、债券、资管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,满足万科合理融资需求,并进一步加大对万科主要股东的支持力度。
截至最新数据显示,万科一年内到期的境内债为326.45亿元,2025年境内外累计到期债券共9只,总规模达215.9亿元,其中2025年到期的中期票据共有8笔,合计总金额207亿元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债务压力,新任董事会主席辛杰表示,在各方支持下,新的管理团队将积极实施"一揽子"方案,确保公司队伍稳定、财务稳定和生产经营稳定。公司已对2024年一季度的债务偿付做好了充分安排。
从万科目前采取的一系列自救措施来看,公司正在积极推进业务重整和风险化解工作:
实现高品质交付超过18万套房子;积极推进开发业务销售,实现销售金额2460.2亿元,销售面积行业第一;大宗交易实现签约259亿元;通过存量盘活工作回收现金超百亿。
这些成果显示,在深圳国资的强力支持下,万科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。
令人颇为感慨的是,万科一向以地产优等生面貌出现,王石搭建起了侧重于管理层的管理体系,被视为更加市场化的企业管理架构。
虽然后来遇到“宝万之争”,王石离开万科,但郁亮在多年前就已经发现风险,喊出了“活下去”的口号,只不过最终万科依旧没能跳出周期。
如今,万科被深圳国资“接管”,其实不失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。
Copyright © 2008-2020 【新宝配资】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-1 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